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0

《属天的奥秘》摘录

《属天的奥秘》摘录

20.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与良善和真理,或邪恶和虚假有关;那些合乎神性秩序,并照之发生的事物与良善和真理有关;而那些反对神性秩序的事物与邪恶和虚假有关(3166, 4390, 4409, 5232, 7256, 10122节)。因此,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与理解力和意愿有关,因为理解力是真理或虚假的接受者,意愿是良善或邪恶的接受者(10122节)。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何为良善,而事实上,一切真理皆来自良善,一切良善皆通过真理实现(2507, 3603, 4136, 9186, 9995节)。

有四种人:

(1)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非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

(2)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的人。

(3)处于真理,通过真理关注并倾向于良善的人。

(4)出于良善处于真理的人。

让我们来逐一详细说明。

属天的奥秘 #4721

4721.“约瑟就去

4721.“约瑟就去追赶他哥哥们,在多坍找到了他们”表他们沉浸在属于虚假原则的具体细节中。这从“约瑟”和“他哥哥们”的代表,以及“多坍”的含义清楚可知:“约瑟”是指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参看4669节);“他哥哥们”是指从仁转向信,最后转向分离之信的教会(4665, 4671, 4679, 4680, 4690节);“多坍”是指属于虚假原则的具体细节,如刚才所述(4720节)。由此明显可知,此处这些话表示他发现他们沉浸在属于虚假原则的具体细节中。
为叫人们知道“属于虚假原则的具体细节”是什么意思,我们就以制定并承认唯信为其基本原则的教会所教导的某些观念来加以说明。也就是说以下观念:人唯独因信称义;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罪都从他那里被抹除了;仅凭信,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得救;得救仅仅是凭恩典蒙允许进入天堂;就连小孩子也能通过信得救;外邦人因没有信,故不会得救;此外还有许多其它观念。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属于唯信的基本原则的具体细节。不过,教会若承认信仰生活是它的基本原则,就会承认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因而承认仁与爱的行为;那么刚才所提到的这一切具体细节就会土崩瓦解;这个教会将承认重生,而非称义;论到重生,主在约翰福音中说: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
它也会承认,重生通过信仰的生活,而非与仁分离之信实现。它不会承认这时,一切罪都从人那里被抹除,而是承认蒙主的怜悯,他从罪中被撤回来,并被保守在良善中,由此被保守在真理中;因此,这个教会将承认,一切良善皆来源于主,一切邪恶皆来源于人自己。它也不会承认人凭信仰甚至在生命最后一刻得救,而是凭与他同在的信仰生活得救。它不会承认得救仅仅是凭恩典蒙允许进入天堂,因为主从不拒绝任何人进入天堂;而是承认,如果人的生活不是能与天使在一起的那种,他就会自愿逃离天堂(4674节)。它不会承认小孩子能凭信得救,而是承认在来世,他们会被主教导仁之良善和信之真理,以这种方式被接入天堂(2289-2308节)。它也不会承认,外邦人会因没有信仰而不得救;而是承认,和其他人一样,他们所过的生活与他们同在,那些过着彼此仁爱生活的人会被教导信之良善,同样被接入天堂。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也渴望并相信这两点(2589-2604节)。许多其它具体细节也是如此。
制定并承认唯信为其基本原则的教会不可能知道何为仁爱,甚至不知道何为邻舍,因而不可能知道何为天堂。它会奇怪有人竟然说,死后生命的幸福和天堂的喜乐在于流入向他人意愿并行出良善的神性,并且由此而来的幸福和祝福超出人的一切觉知。它还会奇怪,对这种流注的接受绝无可能被赋予没有过着信仰生活,也就是没有处于仁之良善的任何人。使人得救的,是信仰的生活;主在马太福音(25:31至末尾)和许多其它经文中所明确教导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何名为《亚他那修信经》的信经在末尾教导说:各人必供认所行之事,行善者必入永生,作恶者必入永火。

属天的奥秘 #4189

4189.“来吧!现

4189.“来吧!现在我们立个约吧,我与你;就让它作你我中间的证据”表神性属世层与那些在边上的人,就是外邦人所在的行为良善的结合。 这从“约”的含义,以及拉班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约”是指结合(参看665, 666, 1023, 1038, 1864, 1996, 2003, 2021节);拉班,就是此处的“我”是指行为的良善,如下文所示;雅各,就是此处的“你”是指神性属世层。
“拉班”在此之所以表示那些在边上的人,就是外邦人所在的行为良善,是因为拉班现与雅各分离,也就是说,居间或中间良善与属世层的神性良善分离,他无法再代表居间或中间良善。但他充当了一种手段,故代表某种良善,事实是在边上的良善,或旁系良善。拉班在如此与雅各结合之前,就代表旁系良善(参看3612, 3665, 3778节),相应代表在边上的良善,该良善的性质将在下文予以阐述。拉班的情况与罗得和以实玛利的差不多。只要罗得与亚伯拉罕在一起,他就代表主的外在感官人(1428, 1434, 1547, 1597, 1598, 1698节)。但一旦与亚伯拉罕分离,他就代表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然而仍拥有仁爱的人(2317, 2324, 2371, 2399节),以及教会许多连续状态(2422, 2459节)。
同样,只要以实玛利与亚伯拉罕在一起,他就代表主的第一理性(1893, 1949-1951节);但后来,一旦被分离出去,他就代表那些属灵之人(2078, 2691, 2699, 3263, 3268节)。拉班的情形也差不多是这样。原因在于,尽管分离已经发生,但结合仍旧存留,但已经不是之前的那种了。正因如此,此处和下文的拉班代表行为的良善,就是诸如那些在边上的人,即外邦人所具有的那种良善。之所以说外邦人在边上,或处于旁系良善,是因为他们在教会之外。那些在教会内、处于真理与良善的人并不属于旁系一支,而是属于直系一支,因为他们拥有圣言,并通过圣言直接与天堂交流,又通过天堂与主交流。但外邦人则不然,因为他们没有圣言,不认识主。这就是为何说他们在边上。这些外邦人在此是指那些处于行为良善,也就是处于有仁之良善在里面的外在之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作“行为的良善”,而非“良善的行为”。因为良善的行为即使没有良善在里面也可存在,但行为的良善则不可。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